首页>新闻动态>蓝狮注册资讯

储备储能技术,青岛抢抓“未来机遇”

发布者:【蓝狮平台资讯】   发布时间:2021-12-27 11:12:21   点击量:893

12月19日,山东科技大学首次在全国高校二级学院设立储能技术学院,以本科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教学科研单位为重点,以储能技术、储能材料、碳贮藏技术、储能学科建设为主;例如智能存储系统操作技术。


近年来,在青岛大专院校能源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方面“大动作”频繁启动。一月份,依托青岛能源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成立了由青岛市三方合作组成的山东能源研究院,在去年三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成立了储能科学与工程系,今年3月,能源工程专业获得批准,十一月底,依托“氢能18吨氢气运输科技专项”,青岛大学电动汽车智能动力集成技术国家燃料电池研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新能源产业,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驻青高校、科研机构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山东、青岛工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机构主动、布局超前,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储能研究,培养人才,服务山东、青岛工业发展的需要。


从国家、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角度,大力培养储能领域的“高级人才”。


这一年,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了“2020-2024年储能专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指出储能产业和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在储能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一些学科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能源动力、电力、电力、电力、电力、电力、电力、电力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作创新方面,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还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


面对机遇和挑战,山科大学以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为依托,依托山东省铝离子动力和储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联合山东省能源局,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储能技术学院。


高校实行开放办学,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支持机制。两国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教融合、治理结构等方面都高度融合、共建共享,探索创新,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山科大党委书记罗公利说,学院将开设两个能源科学与工程、碳存储科学与工程专业。未来,我国将加快储能技术学科专业建设,促进相关学科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我国储能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据悉,明年将招收2个与储能相关的本科专业。


另外一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传统能源院校,正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在储能技术上开辟一条新的轨道。学校新能源学院去年成立了储能科学与工程学专业,今年三月,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代鹏程表示,该专业将以专科为基础,明年将正式招收本科,首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均在招生。同时,新能源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也设置了新能源储运转化方向,已于去年开始招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看似年轻的专业,之前已积累了不少储能技术成果,承担的国家、省级各类储能项目达80多项。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由2个教研组的泰山学者伍15人,组成了新能源存储与转化团队、氢能与燃料电池团队,富碳材料及能源应用团队3个科研团队。


把握住这个万亿级储能产业的机遇,必须牢牢把握核心技术。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储能产业,大力规划储能项目,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抢占能源战略制高点。


随着万亿级储能产业的发展机遇,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行动起来,在胶州湾的科研机构、高校都做了规划,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青岛,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可以说是其储能技术布局研究的典型代表。09年青岛能源学院固体能源系统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崔光磊组建团队至今,专注高分子电解质关键材料十多年,解决了困扰固态锂电池发展的"关键材料"和"固/固界面"问题。该公司研制开发的固态锂离子电池产品成功地突破了全海深长续航电力电源系统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全海深示范应用。最近,该中心在新型二次锌电池技术领域又有一系列突破,基本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锌电池核心技术。


以青岛能源为依托,总投资30亿元的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在稳步推进。学院将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组建由院士主导的五个功能实验室和十个工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建设10个中试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围绕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突破科技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据该所副院长彭辉介绍,该所现已在能源领域启动7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与示范项目,涵盖生物天然气、固态锂电池、稻草制糖等前沿技术需求点;引进两项重大能源项目实现落地,投产后,全年销售总额达37亿元。


2005年,青岛大学成立了动力一体化储能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于2017年升级为“全国电动汽车智能化集成技术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动力电池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动力源智能集成与管理技术,研究成果丰富,涉及动力传动系统的智能控制与设计优化、燃料电池系统综合控制技术、主持并主持近30个国家科技项目,参与了“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池研发应用”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心一开始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即锂电池的研究上,很多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今年中心又开始了钠电池的研究。”中心副主任戴作强介绍。11月底,该中心与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氢能18吨物流车科技专项”为基础,联合组建了一项研究领域,并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氢能电池。


高校是技术创新的高地,是产业发展的“前端”,关键的核心技术不来,买不来,收不到,已先行一步!

IMG_1500 拷贝.jpg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 安全
  • 可靠
  • 环保
  • 高效
  • 高性能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 高安全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 高可靠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